Skip to content

春节真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?

经常过春节的朋友都知道,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叮叮叮,真的吗?

实际上,“春节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民国三年,即1914年,由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发布并延续至今的。

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不假,最早能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、祭祖活动(腊祭)等。旧称新春、正旦、正朔,是以农历计算的中国传统新年,其庆祝活动又俗称过年、度岁等,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。 从明代开始,华夏新年节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正式结束活动,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结为止。

1914年,北洋政府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,向总统袁世凯请求,定新春(春节)、端午节(夏节)、中秋节(秋节)、冬至(冬节)为四节。袁世凯批曰:“据呈已悉,应即照准,此批”。而后,内务部将此令颁行全国。

当然在动乱的民国期间,春节也曾经被蒋介石废除过。

1928年5月7日,中华民国内政部呈国民政府,要求“实行废除旧历,普用国历”。

1930年,国民政府重申:“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”,“废历新年不许放假,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”,“贺年、团拜、祀祖、春宴、观灯、扎彩、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”。

可是,废止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是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,命令出台后即遭到了其他党派及社会团体的反对,指责国府摒弃中国传统文化。民间更是阳也不奉,阴则全违,民间庆贺春节一切如故,一两年后,政府亦不再禁止民众庆祝旧历新年。

1934年,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华夏历,要求“对于旧历年关,除公务机关,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”。

时至今日,无论春节的称谓如何流转,春节已经成为连接传统现在和未来最好的文化纽带和传承符号,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华人华侨每年必过的节日。

春节作为一个总结与展望的时间节点,提供了反思过去、规划未来的机会。辞旧迎新的仪式感有助于人们调整心态,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。

马上又要过年了,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,万事如意!

Power by vitepr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