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星期天到底是怎么来的?

一、西方的来源

聪明的你第一反应肯定是,来自英语:Sunday。没错,sun day,星期日,周日,礼拜日。

然后你又发现,星期一,Monday,moon day?月亮日?恭喜你!发现了规律,每一周的每一天代表一颗星球。

古罗马人用他们信仰的七位神祇(对应太阳、月亮和五大当时已知的行星)来命名星期。当日耳曼部落(盎格鲁-撒克逊人)接触到这个体系时,他们用自己的神祇(北欧神话体系)替换了罗马神祇,形成了古英语的名称,并最终演变成现代英语的单词。

英文古英语源含义对应的罗马神/天体替换的日耳曼/北欧神
MondayMōnandæg月亮日月亮 (Luna)月亮 (Mona)
TuesdayTīwesdæg提尔之日战神玛尔斯 (Mars)战神提尔 (Tiw/Tyr)
WednesdayWōdnesdæg沃登之日神使墨丘利 (Mercury)主神奥丁 (Odin/Woden)
ThursdayÞūnresdæg托尔之日主神朱庇特 (Jupiter)雷神托尔 (Thor/Thunor)
FridayFrīgedæg弗丽嘉之日爱神维纳斯 (Venus)爱神弗丽嘉/芙蕾雅 (Frigg/Freyja)
SaturdaySæternesdæg萨图恩之日农神萨图恩 (Saturn)(无替换,直接借用)
SundaySunnandæg太阳日太阳 (Sol)太阳 (Sunne)

二、Sunday-first 与 Monday-first

聪明的你又发现了盲点,为什么有的国家用周一为一周的第一天,有的国家用周日?

分两种情况。Sunday-first(常见于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等)。Monday-first(常见于英国、欧洲大部分地区,且是ISO标准)

Sunday-first 这种观念直接来源于《圣经·创世记》中对上帝创世的描述:

“上帝说:‘要有光’,就有了光... 上帝看光是好的,就把光暗分开了。上帝称光为昼,称暗为夜。有晚上,有早晨,这是头一日。”

“到第七日,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,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,安息了。”

根据这个叙述:创造的第一天是从光明(星期日)开始的。 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光,而星期日(Sunday)传统上被视为与“光明”和“太阳”相关联的日子。

第七天是安息日(星期六,Saturday)。 上帝在第七天休息,因此犹太教和后来基督教的一些派别(如 Seventh-day Adventists)将星期六尊为安息日(Sabbath),用于休息和礼拜。

对于基督徒来说:耶稣基督在星期日复活( Easter Sunday),这一天被称为“主日”(The Lord's Day)。为了纪念复活这一核心事件,星期日取代了星期六成为最重要的礼拜日。

因此,从宗教顺序上,一周的开始(第一天)是“主日”(星期日),而一周的结束(第七天)是安息日(星期六)。

这种宗教历法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,将“星期日作为一周之首”的观念植根于传统之中。

Monday-first 这种观念来源于 ISO 标准。 ISO 标准将星期一(Monday)作为一周的开始,星期日(Sunday)作为一周的结束。

从商业和统计的角度看,将工作日(Monday to Friday) 放在一起更合理。周末(Saturday and Sunday)是休息日,自然是一周的结尾。

这样避免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混乱,为全球数据交换、软件开发和商业规划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。

三、“星期”概念在中国的引入

聪明的你又又发现了盲点。我国可没有宗教的影响,星期的讲法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?

古代中国没有“星期”,自有循环系统。在西方“星期”概念传入之前,中国有自己的时间循环系统,主要用于纪日。

第一种是干支纪日:这是中国最古老、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。使用“十天干”和“十二地支”相配,形成六十个组合,称为“六十甲子”,循环使用。

这个系统主要用于历法、天文和占卜,与星期制度有本质区别。它只有一个连续的循环,没有将七天作为一个特定的生活和工作周期。

第二种是旬制:一个月被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旬,每旬十天。这是一种基于十进制(10天)的周期,而不是七进制(7天)的周期。

“星期”的概念最早是随着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。

唐代:随着基督教的一个派别——景教(Nestorianism),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传入中国,“七日一礼拜”的宗教习俗也被带入。但这只在极少数宗教信徒和小范围社区内流传,对主流社会和官方历法没有任何影响。

明代:西方传教士(如利玛窦)来到中国,他们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,也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算知识,“七日一周”的概念再次被提及,但依然仅限于很小的学术和宗教圈子。

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,中文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词来翻译“week”。虽然“星期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本指“天上的星体期”,特指牛郎织女相会之期(七夕),但与西方的周制无关。

转折点发生在鸦片战争(1840年) 之后。中国国门被打开,西方商人、传教士、外交官大量涌入通商口岸。

“礼拜”的诞生:在开放口岸(如上海、广州),人们观察到外国人每七天有一天去教堂做“礼拜”,并且在这一天休息。于是,中国人很自然地将这个休息日称为 “礼拜日” ,进而将七天的一个周期称为 “一个礼拜” 。这个词源于宗教活动,非常形象,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,至今仍在许多地方(尤其是南方)口语中使用。

新式学堂和工厂:外国人创办的学校、工厂和洋务派创办的企业,开始模仿西方的作息制度,实行星期日休息的制度。这让“七天一周”的概念首次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实际联系。

1912年:中华民国政府宣布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(阳历),同时也就需要引入“星期”制度。

“星期”的定名:当时的教育部(据说是由一位叫袁嘉谷的学者)最终选定了 “星期” 这个译名。

“星”指代西方“星期”概念源于日月星辰(Sunday=日曜日,Monday=月曜日等)。“期”指周期。

这个名称既科学又中性,完美地避免了“礼拜”的宗教色彩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延续了“星期”制度。

在正式书面语和官方场合,普遍使用 “星期X”(如:星期一)。

在广大南方地区和日常口语中,“礼拜X” 仍然非常流行。

还有一个更口语化、源于日语的说法——“周X”(如:周一),这种说法在现代,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和网络用语里越来越普遍。

Power by vitepress